跳至主要內容
:::

建成商行圓頂實察與修理調研(四)-門窗與總結

建成商行圓頂實察與修理調研(四)-門窗與總結的封面照片

柒、門窗

title

㇐、上下推拉窗

title

1.前期調查

調查研究對於門窗的外觀敘述為:   「騎樓面上最具裝飾用意的構件就是窗戶,其形貌為上方半圓固定窗與下方的垂直推拉窗;上方的半圓窗主要功能為裝飾、改變牆面的平面感受,內框形式為兩層次的同心圓,外層同心圓並有放射狀分割變化。下層的垂直推拉窗亦採用平衡錘系統,而單扇內窗框為 3 X 3 分割,正好承續上方同心圓內框的分割線條。   另一個窗戶作為裝飾的部分,就是窗簷與窗台,這兩者皆以洗石子製作,分別包覆著窗戶的上下端而無相連,猶如括號般將窗體框著;上方窗簷以洗石子泥塑製作,形貌 偏向水滴上端,頂端有一雙翼張開之造型,據判斷有可能是傳統圖樣中蝙蝠或是壽桃, 經由 Art Deco 風格轉化而成的全新裝飾。窗簷兩側延伸一段水平線做收邊,水平線腳的 下方倒吊著水滴泥塑,與下方窗台的相同裝飾對應。   窗台唯一簡單的矩形,中央配合窗戶而形成「︼」形,兩端各有一短柱,除了於頂 端放置水滴形的泥塑與窗簷泥塑對應外,同時也在側面開洞放置三支橫向的外部欄杆, 用以保護窗戶玻璃。關於這三支欄杆,調查團隊於現場所見殘跡為木製構件,然當地耆老則表示過去木欄杆外部尚有包覆銅皮,但於二戰期間因物資缺乏而被政府徵收。」
  設計圖說部分對於窗扇、攔間有所紀錄,但因為平衡錘等屬隱匿構造,原室內線腳等因脫落,相關數量及估算均缺漏。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繪製
圖113: 門窗修復設計圖

title

2.修復前況狀

  調查研究及修復設計針對於亭子腳面的敘述較為完整,而因為原室內損壞較為嚴重,且剩下平衡錘構造屬隱匿部分,所以較不清楚。現況左側窗戶均不存,而右一氣窗佚失外,看似整體均在。右二則是僅剩窗框及氣窗窗櫺。   W1:氣窗窗扇存留、框殘留一膛窗框腐朽嚴重。   W2:窗扇、平衡錘存留窗框腐朽嚴重。   W3:窗框殘留一膛。   W4:窗框殘留一膛。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整理
圖114:窗戶損壞情形
窗子的上下敷居約 1500mm 寬,直接崁入壁面,窗子寬度約 909mm,故左右延伸的部分施作平衡錘的箱子。尺寸約為 110×110mm,中間及背面為 5mm的木板間隔,下方有檢修孔。而箱子的外側則是使用線腳板直接與窗框作連結。室內部分窗台有殘跡但現場完全找不到殘件,固無法得知原來形貌為何。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楊勝拍攝
圖115:上敷居坎入牆體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紀錄
圖116: 室內部分窗台殘跡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提供
圖117:平衡錘檢修口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紀錄
圖118:平衡錘箱子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楊勝紀錄
圖119:平衡錘滑輪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楊勝提供
圖120:平衡錘
  窗扇部分,因為原來的玻璃固定方式為以窗芯固定,窗芯在以螺絲固鎖。如此的做法雖然讓窗戶內外都非常的精巧,但因為年久失修,所以內窗芯大多佚 失。拆解後,原平衡錘為兩個獨立的盒子,平衡錘直徑 33mm,長度約525mm,約 3.5 公斤。但因受潮腐朽均不能再使用。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楊勝整理
表5:木料材積計算表

title

3.修繕方案建議

  依照現況紀錄,與設計圖說差異較大的是室內線腳復原,隱匿部分之平衡錘箱復原等。   因修復設計為利未來管理維護,窗戶無設置玻璃,所以整體窗戶重量降至 5 公斤左右,故原來平衡錘太重無法再利用僅能新作。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繪製
圖121:推測復原圖

title

4.執行情形

因為殘存的窗戶不多,且原來平衡錘為四公斤,少去玻璃後窗櫺剩下 4 公斤,故施作時特別訂製 2 公斤的平衡錘;但現況因為室內線板不太明確,故窗台如何收邊會成為爭議,故修復時該窗台未施作台度,以避免爭議。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拍攝
圖122:窗台施作情形

title

二、半固定窗

title

1.修復前狀況

  現況窗框大多腐朽,與 W1 跟大門不同,這膛窗除了沒有平衡錘等,也沒有線腳等構造,僅單存的靠著插銷固定。但因為年久失修,所以北側以木板封住。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拍攝
圖123:半固定窗修復前情況

title

2.修繕建議

  設計圖說提到窗框以修補為主,但現況因為窗框入壁,腐朽相當嚴重,所以需要仿製。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整理
圖124:推測復原提及所需材積表

title

三、大門

title

1.修復前情形

  大門現況僅剩門框,原來門板、欄間、室內線腳等均以佚失。依照林會承老師提供的1980年代老照片,可以清楚的看攔間以及門板的分割方式。根據訪談結果,簡家說當年有彩色玻璃,但江家的說法是當年拍電影的時候改的,至於 1980 年代照片多為木板,所以無法得知原始狀態。現況殘留的包含門檻、門框。但在室內殘跡判斷,原來門室內有線腳,但氣窗部分不甚清楚是否有線腳。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照片由林會承提供
圖125:修復前狀況跟1980年大門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繪製
圖126:推測復原

title

2.修繕方案

設計內容主要是氣窗新作,門框修補。但由於現況大致可以了解有線腳等,以及老照片可以到原來大門形貌,是否於以復原,可留待討論。

title

3.執行情形

  因為找到老照片,文化局與設計單位建議復原,但考量再利用之實用性,可辨識性及減少建築的負擔。故修復時改採鐵門的方式,原來利用蝶番作為門軸的方式,恐損壞既有木門框,故改採天地鉸鍊,固定在結構體上,避免對於建物負擔。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拍攝
圖127:修復時、修復完成狀況

捌、總結

title

一、地球三部曲

在修復之初訪問簡阿牛的孫女,其對於這穹頂的稱呼為「那粒地球」,修理時從地心的模版木構造,一個傘張的屋架。再到地殼的鐵線混凝土,呈現出 20 世紀初的混凝土施作方式。   地殼如何在台灣還沒開採石板的情形下,仕紳如何利用既有的材料所做出來仿石板的構造體。這呈現出 20 世紀初大溪的地區匠意與對於建物的思考,是個豐富的歷史見證物。   單就圓頂構造來討論,官廳舍多使用木板作為屋面板,屋架構造有鋼構或木構等。但到民間,本案使用鐵線混凝土,鹿港民俗文物館左右衛塔使用亦是混凝土,僅構造形式辜家使用的是鐵軌鋼架,本案是木造桁架,也呈現出不同地區材料使用的差異。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整理繪製
圖127:建城商行圓穹頂木構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整理繪製
圖128:建城商行圓穹頂鐵線混凝土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整理繪製
圖129:天然スレ-ト與擬スレ-ト比較
  單就石板而論,雖在 1907 年以出現總督府技師至宜蘭尋找天然石板的紀錄(註1),但一般的官廳舍主要使用的石板依舊是日本進口。在民間為了製作出類似的樣式,使用傳統材料,如建成商行利用傳統灰泥技術製作出石板的樣式;或如圓山別莊、撫台街洋樓使用人造石版。(註2)   筆者大膽的稱呼這為擬スレ-ト(仿石板)。而修復上在現代,對於スレ-ト這個字詞定義不清,導致修復上可能使用天然石板、銅板等情形。或如楊梅富岡中正路的呂宅洋樓、鹿港民俗文物館左右衛塔使用洗石子方式修理。

title

二、大溪地區匠意調查

在施作時,本案主要負責的匠師之一江清松先生,提到他在當學徒時,曾到建成商行來修補屋瓦;同時間,大溪地區的陣頭以行業別為主,參與本案的匠師主要都來自慶義社,在與江師傅討論的過程中,如壁匼槽仔、蜈蚣腳等,為大溪地區的屋瓦施作匠藝,又如之後與其討論,本案原來屋頂的作法使用無灰土的做 法,是先做趴槽再作笑槽,如此上方的笑槽可以有更大的摩擦力,這是現在調查研究較為缺漏的部分。   本案雖為整修工程,所以可以展現草錯江匠幫工藝比較有侷限性。但筆者同時比較傅明光等屋瓦的施作水準差異不大,且有些名詞仍須收集。如牆心要放笑槽,江師傅稱「翹屐」,半脊稱「壁匼槽仔」,如可以有機會在更多一點工種或機會可能可以更有效的收集相關的施作方式、名詞等。另一方面,這群匠幫年紀漸長,如可以使其成為地區匠師,展現大溪地區泥作匠意,不失為大溪之寶。

title

三、工程之檢討

本案的黑漆喰部分,在參酌日本的左官墨水,本案使用碳粉、動物膠、灰泥、海菜等材料,對於材料不熟悉,導致灰泥施作上造成困擾。另一部份,灰泥一般在施作後,需要氣硬約 90 天,但本案因工期限制,以及經驗不足,使得石灰氣硬時間不足,立即做上防護劑後,使得白華封死在防護劑內,導致施作半年後,黑色的屋頂變成灰白,僅在下雨天時會變成黑色,這可能是需要未來參酌的部分。   另外修復與再利用計畫因為受限於無鷹架等近距離觀察,導致有許多調查不太詳盡的部分,如該計畫中提到的蟲跡紋,原為灰泥風化結理較堅實的部分留下,較鬆散的風化,導致向傳說的蟲跡紋,這部分使得修復上產生許多的爭議。或如屋頂造型與天溝部分,原為 V 字形屋面,現在僅剩下騎樓單坡屋面,在屋頂造型、收邊等應有比較妥適的建議,以避免發包後廠商花更多的時間再作現況調查及重新設計。

玖、註解

1.「宜蘭廳スレ-ト產地調查復命書(細谷技師)」(1907-12-01),〈明治四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四十三卷殖產〉,《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011022。
2.片狀的石綿瓦是仿石板瓦,是 1900 年由奧地利人路德維希·哈切克(Ludwig Hatschek)所發 明,主要是利用水泥跟石綿組合成片狀的材料,表面著色成為仿石板。這樣的材料大致在 1906 年引進日本,當時稱石綿盤或人造スレート,並於 1916 年開始在日本生產。所以在 20 世紀 初,在台灣還沒開採石板,且日本進口比較貴的情形下,部分建築使用這樣的材料覆蓋屋頂。資料來源:楊勝,2023,花蓮水泥瓦匠師培訓課程,未出版。

拾、參考書目

1.林會承(1989),《三峽、大溪、老湖口老街街屋立面調查、測繪》。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林一宏等(1999),《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3.楊秋煜(1999),《大溪「店」之空間構成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4.黃士娟(2015),《桃園縣歷史建築「大溪建成商行」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5.林鴻志(2021),《桃園縣歷史建築「大溪建成商行」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三禾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未出版。 6.楊勝(2020),《桃園縣歷史建築「大溪建成商行」修復工程現況調查》。沅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未出版。

附錄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手繪
修復前調查手繪圖稿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繪製
修復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