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人: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典藏展示組 張柏宥
本篇所有內容,包含但不限於文字、圖像等數位資料,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應取得著作財產權人/單位同意授權,始得利用。
19世紀初,因林平侯舉家搬遷到大姑崁(大溪舊名)開墾,促進大溪聚落的蓬勃發展,因興築「通議第」招聘許多唐山木匠師至台,就此開啟大溪木產業的序章。發展至19世紀中葉,大溪人口逐漸增加,許多家族也開始興築宅邸,如:月眉李家、頭寮林家等,從外地延聘而來的木工人才,也因大溪得天獨厚的林產資源遂決定於此落地生根,為大溪木藝百年傳承打下基礎。
日本政府延續清末撫墾局對大溪的經營,順應著大漢溪的地利,造就了大溪內陸河港的地位,也因引進現代伐木技術,使得山林資源被有效率的開發,生產端也開始運用機械協助,由於生產量增加,除了滿足本地民生需求外,也開始向外拓展客源,產業體逐漸蓬勃,出現具有產業代表性的木器行,為日後大溪木藝產業鏈的開端。
二戰後,因工業發展快速,大型機具進入山林開發,下游製材廠林立,內需與外銷市場蓬勃,木工從業者日益增多,在技術、人才、資源的優勢下,大溪成為北臺灣木器製造的重要產地,據估算1970-1980年代同時約有3、400家以上木器行,達到產業前所未有的空前盛況。
1980年代後,因同業競爭關係,不少業者選擇以低價的進口商品,替代大溪傳統木作,也因此打亂的市場行情與口碑,加上時代演變,木製家具不在是消費者的首選,使得競爭力下滑,在市場機制下,許多業者不得不轉行歇業,使得大溪木產業進入一段黑暗期。至今雖已漸漸復甦,但仍不比過往的榮景,業者也思考著如何將產業帶往下一個階段。
自19世紀以來,因大溪地方上有興築房屋的需求,許多大家族從福建沿海地區延聘大木匠師來此大興土木,受到大溪天然環境的吸引,許多匠師遂留在大溪發展事業,並開始收徒傳授技藝,除了房屋的大木結構外,舉凡門窗等小木作,以及床櫃、桌椅家具等細木作,甚至是各式生活用器的製作技術,逐漸地根留大溪,也因此,培養出大溪第一批本地的木匠師,而大溪也有不少人到外地習藝後返鄉開業。通常將早期來自福建的匠師稱為唐山匠師,來與臺灣本地出生成長學藝的匠師做概略上的區分。
目前所知文獻記載最早的唐山匠師名為「陳朝枝」,據其兒子描述朝枝師來自福建泉州惠安,於1888年輾轉來到大溪就業,遂留在大溪發展,並於1890年代,在大溪開創「泉興指物店」是目前知道大溪最早的木器行,也培養出林承養、李烏番等大溪本地匠師。而林承養傳承其子林阿萬後,進入大溪木藝蓬勃發展的時代,其經營的「萬承木器行」培養出不計其數的徒弟;除萬承的阿養師、阿萬師外,另有創辦協義社的烏番師、和平街上的詩梨師、阿文師、阿貴師、阿維師等,都有其傳承脈絡可循,大溪木藝的技術也藉由這些前輩匠師,代代相傳至今,目前已達第五代。
1933年出生,16歲拜師於「阿全司」黃全,出師後闖蕩於臺北各木器家具行,並返鄉開辦「吉美木器行」,引領大溪木器風潮,經營家具事業版圖,且屢次獲選「民族工藝獎」,致力於傳統木工藝技術的傳承。2022年成為大溪首位獲文化部「人間國寶」認證之藝師。
新玉清木器行透過神桌的擺設展示,讓觀眾得以看到傳統木器家具與現代生活習慣之交融。現由第二代簡登賀接手經營,專精木工、雕刻、設計等技術,於2014年成為文化資產局細木傳統匠師。
由李炳榮老闆帶領的協大木器團隊,堅持維持傳統產業的生產,保存大溪傳統木器工藝製作木工、鑿花及漆工的全套流程及傳統技法,目前登錄為桃園市大溪木器之保存團體。
為「阿文師、阿貴師」藝師兄弟檔之後代經營的木器行,現已傳承至第三代,分散於大溪各處,延續著父祖輩建立的好口碑,善於製作傳統祭祀家具。
現由第三代姚世豪接手經營,善於將傳統家具融入現代設計加以改良,創作出具有辨識度的木器,木器行內複合經營餐廳,是相當具有特色的木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