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眾聚一堂:大溪人、地方事與公會堂記憶(二)-1945年後的任務

眾聚一堂:大溪人、地方事與公會堂記憶(二)-1945年後的任務的封面照片
本篇所有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應取得著作財產權人/單位同意授權,始得利用。

五、大溪公會堂的戰後任務

  1945至1949年之間,大溪公會堂並無特定用途,據耆老林清圖口述,1947年之前大溪初中曾借用公會堂洋館空間作為教室用途,又據耆老廖明進回憶公會堂區域的封閉於1948年,推測此時已為蔣至遷臺而作準備。   1949年6月始作為蔣中正總統之行邸「大溪賓館」,推測1950年於原址增修為一層加強磚造建築物。   1949年至1976年,作為行館之用時,大溪居民僅於為蔣總統或夫人祝壽時才得進入現園區範圍,然行館具體功能以及負責任務,均為機密,概不為外人得知。1949年6月18日,蔣中正總統自澎湖馬公,輾轉高雄,21日「由岡山飛抵大溪鎮」 ,由此便開始公會堂作為專屬於總統使用之行邸。(註26)   大溪可謂是蔣退守來臺第一處駐留的地點,擇定大溪為居留之處,是考量國共內戰時期退守之計,有其戰後初期軍事戰略考量,是遇戰時為能「通信靈活」坐鎮指揮。   大溪行館另外較為人鮮知的功能則是可能作為檔案庫或史料編纂室,就近提供總統檢閱。檔案中稱為「大溪檔案室(庫)」,資料存放處位於會議室「中山堂(室)」。另據蔣中正之侍衛涂有景回,此「中山室」即在目前武德殿旁日式矮平房內(今大溪圖書館位址),武德殿與圖書館過去皆為憲兵隊使用之建築。
  關於蔣中正於大溪行館中的內部活動,透過前述文件的解密可見行館負有戰略配置與機密任務,然對於周邊居民大多熟知「大溪似蔣故鄉溪口」、「蔣於大溪做壽」、「蔣於週邊散步」等軼事,甚至有親身參與及接觸的機會。蔣將大溪作為當時鄰近臺北但又可暫離的居所,在南來北返的行程之間,是短暫休憩的去處,也是靜思運籌國事之所。蔣在大溪行館的生活行跡有幾項重要的生活場景,其中之一即是「納涼亭」。   該亭在行館時期稱為「孝思亭」,1975年蔣逝世後以其學名「志清」名之。作為生活場景,蔣時常於該亭獨自靜思,或與家人共享天倫。此外,「志清亭」亦曾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如:1959年接待約旦國王胡笙、美國眾議員周以德一行,可謂本國外交史重要的場景之一。
來源:國史館提供。
總統蔣中正於志清亭展望大溪橋的背影。來源:國史館提供。
來源:國史館提供。
夫人在亭邊煮食。來源:國史館提供。
來源:國史館提供。
1959/10/31總統蔣中正接見美國眾議員周以德一行。來源:國史館提供。
來源:國史館提供。
1959/03/12總統蔣中正於行邸接見約旦國王胡笙。來源:國史館提供。

六、大溪人與總統行館

  蔣中正總統避壽大溪行館,是居民訪談中印象深刻的回憶。蔣的生日除了親友登門祝壽,大溪居民也會被安排進入行館範圍,以遊行或獻舞祝壽。行館由於平時守衛森嚴,不易靠近,因此學生入內時異常緊張。   耆老林清圖提及,任教期間曾帶班進去遊行,學生入內遊行非常緊張,不敢輕舉妄動,待張春華同學高呼:「蔣總統萬歲」,其他人才跟著呼喊。張也因此受在旁的蔣經國特別召見。
來源:國史館提供。
1955/10/31宋美齡於總統蔣中正六十九歲華誕日陪同欣賞祝壽獻舞。來源:國史館提供。
來源:國史館提供。
1967/10/31總統蔣中正81歲華誕時大溪鎮中小學生於賓館遊行慶祝。來源:國史館提供。
  大溪公園由於近鄰行館,蔣也時常在其中走動,1953年經大溪警察分局長蔣治平策劃,由警方人士贊助,發動軍警民合作,整修大溪公園,並改名「中正公園」。 (註27)   黃文授指出,過去因帶祖父去公園散步,曾數次遇到蔣中正統總,當時的侍衛維安只讓老弱婦孺近身,其餘青壯人等一律驅趕。但當時大溪公園仍是大溪居民可以活動之範圍,1954年甚至還舉行過牛隻比賽。 (註28)

七、地道傳說

  大溪居民對於行館附近設有地道一直都有不同的傳聞。根據黃文授、陳炳臣、涂有景等人的回憶,匯整出幾項說法。   一種說法是從行館下到崖線下方的防空洞出口,並且在日治時期曾為垃圾場;另一個傳聞是林本源家族當時從運動場通往碼頭的逃生通道。   最後一種可信度較高的說法,來自蔣中正總統侍衛涂有景,提及地道用途是為總統安全而設。茄苳樹下的崗哨地坪附近曾是地道入口,涂曾隨同總統下去巡視,並為其打探照燈,雖曾未遇有緊急狀況,但是仍有下去巡視勘察(如查看有無蛇之類動物入內),涂指出約在1974、1975年即以水泥磚封蓋地道。
木博攝影。
日治時期建成之崗哨,推測週邊曾有地道入口。來源:2021年木博館攝影。

八、「蔣公紀念堂」與「謁靈觀光」

木博攝影。
蔣中正銅像銅像。來源:2021年木博館攝影。
  1975年蔣中正總統逝世,原公會堂的洋館區域作為「蔣公勛業陳列館」,展出3百餘幀照片,陳述蔣的一生。行館原起居部份則維持原樣,供人參觀。(註29)    大溪「蔣公紀念堂」極可能為當時第一座為蔣常設的紀念館舍。同年8月,桃園縣各界捐款於園內籌建巨型蔣中正銅像,並將園內涼亭以蔣中正總統的學名命名為「志清亭」。銅像作品全高10公尺,銅像與銅像臺座各5公尺,像座由4塊組成,共分「追隨國父革命」、「抗戰」、「北伐」及「建設臺灣為反共基地」,中段則為大理石製,上寫有「蔣公遺囑」與「蔣公嘉言」。   銅像雕塑由國立藝專雕塑科副教授何恆雄負責,下方浮雕由復興商工專校雕塑科主任葉松森負責,由師生共同製作。 (註30)
  日治時期大溪公會堂所在的大溪公園已為遊覽名所,戰後周邊守衛森嚴,街上榮景也不如舊時,沒想到大溪再次作為觀光景點是始自蔣中正逝世後的謁靈人潮。大溪原是全臺眾多小城之一,但在移靈至慈湖的電視傳播下,大溪一躍成為全臺知名的地點。 (註31)   1975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已有將行邸與公館整體規劃的想法,當時蔣經國至大溪街上會向致哀民眾申謝與接觸,曾光臨黃日香豆干、吉美木器行及唐山彫刻店等商家。 (註32)   透過報紙宣傳,慈湖陵寢開放之後,源於日治時期的豆干產業,便成為大溪「謁靈觀光」人手一包的伴手禮。 (註33)   至2005年,原公會堂之洋館及增建建物,與其附屬庭園一千三百坪經修繕後委託民間頑石集團,以淡化蔣色彩的「大溪藝文之家」名稱營運,減低「蔣公紀念堂」原有的威權象徵。   據當時經營者之一陳炳臣口述,時值陳水扁總統任期(2000-2008),「去蔣化」社會時空氛圍尤烈,初至該處時外牆掛滿白布條。尤其在1990年代初期,大溪檔案中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史料公開,有此前因也將行館與當時政治氛圍緊綑一起。2007年4月8日草山行館遭人為縱火燒毀,當日晚上大溪藝文之家也遭潑漆,由於園內存有全臺第二大尺寸的蔣中正總統銅像,使當時經營團隊尤為緊張。   在蔣經國總統逝世後,大溪因有此獨特的觀光資源而有「總統鎮」之稱。藝文之家一方面延續兩蔣在大溪的觀光資源;另一方面也回到過去大溪公會堂時期的空間精神與功能,尋找經營策略,舉辦各式活動串連居民與觀光民眾,例如以崁津吟社為靈感所辦的「大溪詩人節」、以大溪黑豆干起緣為腳本的戲劇「豆干傳奇」等。   當時為回應打破威權的社會期待,運用藝術與文化連結社區居民,也讓場所精神回到起造時的初衷。至2015年委託結束後,該園區納入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公有館」之一,定名為「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tle

延伸閱讀

title

註釋

26. 目前暫無其它資料顯示飛機場位於何處。 27.〈大溪軍警民 合力修公園〉,《聯合報》,民國42年(1953)01.13,04版。 28.〈大溪產犢競賽成績業已評竣〉,《臺灣民聲日報》,民國43年(1954)11.29,04版。 29.〈蔣公居室仍保持原狀 簡樸雅潔供萬民瞻仰 大廳改作圖書館 亭台綠似江南〉,《聯合報》,民國64年(1975)08.25,02版。 30.〈省市民眾展開活動 虔誠紀念 蔣公逝世 各地設紀念堂供民眾追思致敬〉,《中央日報》,民國65年(1976)04.03,03版。 31.〈苜蓿談 黃日香〉,《經濟日報》,民國65年(1976)11.17,12版。 32.〈蔣院長昨訪大溪 向鎮民面致謝意〉,《聯合報》,民國64年(1975)07.26,03版。 33.〈大溪鎮豆干香〉,《聯合報》,民國66年(1977)01.27,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