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建成商行圓頂實查與修理調研(一)-兩側屋頂

建成商行圓頂實查與修理調研(一)-兩側屋頂的封面照片

壹、1985-1989年間建成商行舊照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推測為1985年的照片
圖1:林會承老師提供,拍攝時間推測為1985-1989年間。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林會承老師提供
圖2:推測為執行《桃園縣大溪老街、臺北縣三峽老街、新竹縣老湖口老街街屋立面調查與研究》所攝。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可能於1985-1989年間拍攝
圖3:由林會承老師提供,拍攝時間推測為1985-1989年間。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近景與遠景
圖4:同左

貳、2020年建成商行修復紀錄照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西側山牆
圖5:2020/12/10所攝西側小港間山牆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正中間圓頂立面
圖6: 2020/12/10所攝圓頂正立面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東側山牆
圖7:2020/12/10所攝東側小港間山牆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0正立面
圖8:2020/12/3 所攝建城商行正立面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0立面後影像
圖9:2020/12/ 所攝建城商行立面後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2年的小港間天花板
圖10: 2022/2/9 所攝西側小港間天花板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1年的建城商行正立面
圖11: 2021/5/10所攝 夜間時建城商行正立面

參、構造體概述

依照施工說明書對於本調查主要針對於泥塑,包含全區作題材說明、成分分析、色澤紀錄、繪製全區泥塑作品彩色圖稿、泥塑作品編號等。另因施工項目中「施工前匠師檢視作業費、清潔及現況紀錄」等,故本報告有包括泥塑以外的木作、構造等概述。 而依照本案的修復與再利用計畫(以下簡稱調查研究),建成商行牌樓面的形貌大致可分為基礎、柱、樑、楣牆、山牆、邊牆。騎樓立面分為基礎、牆體及柱子等。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所繪製的建成商行牌樓面示意圖
圖12:建成商行牌樓面示意圖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所繪製的建成商行騎樓內面示意圖
圖13:建成商行騎樓內面示意圖
在現況調查後,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為承重系統的基礎。   第二為鋼筋混凝土的樑,包含穹頂的圈樑及亭子腳的混凝土樑。   第三段為楣牆,為在混凝土樑上以混凝土(僅中央部分)及磚頭砌起牆體,厚度約 350mm。利用背面反向的山牆作為扶壁,使得這段約 1500mm 高的牆體可以創造比其他大溪街屋更大的立面效果。   第四段則是山牆及穹頂。依照不同的構造型態,所以鋼筋混凝土以簡單的洗石子處理表面。磚牆部分,則因為可以疊澀等凹凸之故,所以可以較多的裝飾,山牆部分則是較多的立體洗石子部分。   在調查期間,詢問《桃園縣大溪老街、臺北縣三峽老街、新竹縣老湖口老街街屋立面調查與研究》計畫主持人林會承老師,尋找到部分當年的老照片(詳圖1-4),對於立面原來大門的型態,以及現況損壞的情形,提出部分事證。另在訪談簡阿牛孫女等,對於立面顏色及裝飾等,有更進一步的佐證。 有賴匠師群現況調查(大木匠師:蔡楊吉/102文傳30042、泥作匠師:江支正/102文傳30152、瓦作匠師:王榮貴/102文傳30076),所以依照不同的構造型態,本報告大致兩側屋頂、穹頂、立面裝飾、門窗等進行敘述。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所繪製的山牆3D圖
圖14:山牆示意

肆、兩側屋頂

兩側屋頂包含單坡的屋瓦以及天溝系統等,現況已經不存。依照 1990 年張朝博先生拍攝的照片(如下圖),大致可以看出原來的形貌,故以下依照現況殘留的構造以及屋面材料分別敘述之。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1998年的建城商行
圖15:由張朝博老師攝影,1998年建成商行

title

㇐、楹仔

title

1.修復前調查

  楹仔僅存靠左側中港間一小部分,其餘僅能從牆體殘跡推測。大致分為方方形跟圓型兩種,前者是在中港間穹頂與牆體間,長度介於 750~1400mm 間,斷面尺寸為 122×105mm(詳圖16-18);後者則是左右小港間屋頂,使用約150mm 的圓型樟木,長度約為 14,800mm(詳圖19)。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拍攝兩側屋面
圖16:兩側屋面左側靠穹頂部分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拍攝中山路33號部分
圖17:兩側屋面靠 33 號部分
  比較有趣的是,因為中港間銜接穹頂位置為鋼筋混凝土圈樑,所以無法利用預留的方式,而是以手工鑿出可崁入的部分,導致崁入深度僅 30mm 以下,雖該出屋面較小,但亦容易造成後續的損壞。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拍攝中山路37號部分
圖18:兩側屋面靠 37 號部分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拍攝
圖19:方桁

title

2.損壞情形

就 1990 年老照片來看,原來屋面已變形,推測靠牌樓面部分楹仔已經損壞。可能是楹仔上方的構造體,包含屋瓦及壁脊等自重太大,且跨距超過 5 公尺,使用的樟木雖較能夠抗蟲蟻,但因為屋面滲漏或磚牆水氣蓄積,導致該處木料受潮損壞,進而塌陷。另一部分則是靠近內側天溝周邊,可能是後期天溝因雜物堵塞,造成天溝漫流進而使度濕氣高,造成木料損壞等情形。

title

3.修繕方案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繪製
圖20:屋瓦天溝設計圖
設計內容(詳圖20)為楹仔以樟木、角木以杉木作為構造體的修復。 經過現場調查,除中央部分方桁為五支(原設計四支,簷口處無),其餘與設計差異不大。

title

4.執行情形

於 2020 年6月 20 日開始安裝木桁,設計為 15 公分直徑的樟木;但現場安裝時發現龍邊的木桁孔洞較大,虎邊的比較小,符合左尊右卑的傳統觀念。靠中間圓頂部分使用方形桁木,入壁處以柏油塗布避免受潮,釘角木時,在一個開間除了符合天地人富貴貧的傳統禁忌,如尺寸不合則在左右兩側添角。 但因屋桁上方材料較重,部須乘載約半公噸之重量,施作時已經有部分變形,故在中間添加短柱支撐。為使約 20 公分的柱可以有效的銜接,故在中間局部植筋,以增加柱子與磚牆間的銜接力,並局部分散磚疊澀(磚制線角)之壓力。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拍攝
圖21:木桁安裝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拍攝
圖22:入壁防潮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攝影
圖23:角木放樣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拍攝
圖24:角木添角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拍攝
圖25:植筋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攝影
圖26:磚柱

title

二、屋頂材料

title

1.修復前情況

本處指的屋頂材料,主要是穹頂以外的亭子腳兩側屋面。主要使用的材料為傳統漢瓦,就張朝博先生提供的照片(詳圖15),可能有黑色與紅色兩種。現況尺寸為 210×165mm,厚度 6mm,以疊三方式構成。牆壁的殘跡高度約 80mm,推測除了屋瓦部分,應該有占背覆土及養瓦等。簷口部分得出尺磚亦無殘留,故不了解原來與天溝間的實際情形。
收邊部分,靠近牌樓面與穹頂部分,是在屋瓦上先做壁脊,上方再做吊瓦的方式(詳圖27)。而靠近南側(中山路 37 號)部分,可能是後期改建,所以收邊系統分為上方的吊瓦及下方的壁屋脊,而北邊部分原來使用規帶,但後期在南側新砌一堵牆體,將原有系統破壞。因現場殘留的屋瓦極少,推測是因為屋頂木構造損壞後,伴隨構造體整體崩解。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拍攝
圖27:吊瓦及半脊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攝影
圖28:簷口殘存屋瓦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所繪製示意圖
圖29:原屋瓦施作方式示意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所繪製示意圖
圖30:屋瓦收邊位置示意圖

title

2.修繕方案建議

設計內容內容以瓦片及瓦養均 1.5cm 方式施作,占背厚度 4cm,防水層以自黏式防水施工。收邊部分半脊部分填入銅片,壁脊以白灰作收。 檢討後現瓦片如果以設計內容,即用中國式版瓦施作,主要是因為國家標準對於傳統材料無對應,固引用現有有標準的瓦片。整體屋瓦重量再 600kg/m2,養瓦亦達到 500kg/m2,如加上占背層整體重量達到約1300kg/m2,與原屋面約 200kg/m2 明顯有約一公噸的差異,恐原屋頂構造無法負荷。 現殘存瓦片使用為 7 寸寬,但隴數無法得知。而現在市售產品以主要為八寸的產品,如為了不清楚隴數刻意仿製,需要以手工切割方式,除了造成成本大幅提升外,瓦片本身的強度降低、自重增加等,恐造成未來管理維護劣化的因子。 屋脊部分原作法利用吊瓦分散主要的雨水,內部再以壁脊、半脊等收,防水性能較佳但自重較重。固利用設計內容修正,適度添加並銅抑水板增加半脊及壁脊強度。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整理
表1:瓦片概要差異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整理
表2:屋頂原施作、設計及建議比較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楊勝提供
圖31:屋瓦設計圖

title

3.執行情形

(1)灰背 由於設計內容有灰背及防水毯,又傳統漢瓦主要靠摩擦力固定,故灰背及瓦養施作時,在簷口吃第三之木桁上增加瓦檔,避免屋瓦滑落。施作時間為 9 月 13日至 20 日止。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拍攝
圖31:瓦養鋪設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提供
圖32:瓦檔
(2)屋瓦鋪設 在灰背及防水完成後,開始鋪設屋瓦。本案比較複雜的部分是單波水的屋面,且與圓頂相接。故收邊需要做壁匼槽仔(piah khap tsô a 或稱壁脊),這跟田埂脊、下馬路很類似,但前者是雙導水,這邊是單導水,或是側邊搭接在高牆上。故施作方式使用複層的防水,以半片平瓦、壓三斜搭再平瓦,期待可以讓端部的防水能力可以更好。 但這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與側邊構造體不是完全前銜接(當然有人插進去),所以一般不會只是獨立的存在壁匼槽仔,上面還是要吊瓦,壓緣磚等防水效果才會比較良好。 施作順序先屋瓦放樣,而後施作出尺磚,然後製作壁匼槽仔後,開始施作笑槽。此處的笑槽使用蜈蚣腳方式鋪設,依照江清松師傅的說法,蜈蚣腳使笑槽寬度增加,防水性能更好,在笑槽鋪設後逐槽試水,在鋪設趴槽跟夯灰。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繪製
圖33:屋瓦模擬示意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拍攝
圖34:屋瓦放樣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楊勝拍攝
圖35:出尺磚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拍攝
圖36:半脊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拍攝
圖37:笑槽試水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拍攝
圖38:吊瓦施作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拍攝
圖39:夯灰

title

三、天溝系統

title

1.修復前調查

  由於本案的屋頂排水有別於其他大溪地區的屋頂,靠中山路側呈現 V 字型屋面,天溝系統置放於亭子腳內面的牆體上,並於牆體內側設置陶製落水管。 配合屋面造型,天溝分為兩部分,一為兩側屋頂,另一為靠近穹頂的部分。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由作者攝影
圖40:天溝現況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拍攝
圖41:落水管狀況
一般屋面以磚砌方式疊砌出 J 型的天溝,前面高度約 100mm,後側高度約255mm,寬度約 240mm,表面以黑色灰泥塗佈。而落水管部分則是利用亭子腳的柱子中包了 120mm 的陶製落水管。 而靠近穹頂部分的屋面,因穹頂造型的關係向內退縮約 120mm,所以整體高度約比一般天溝高。其作作法為與穹頂一體的鋼筋混凝土澆製底板後,在內側豎砌磚而成。再與一般天溝再以黑色灰泥抹出水道以連接。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繪製
圖42:天溝排水示意圖

title

2.損壞情形

  一般天溝部分,因為 V 字型特色造型的關係,所以雜物不易清理,造成天溝容易蓄積土壤垃圾等,除了排水不良,阻塞落水管外,亦造成植物附生,造成更進一步的破壞;另一方面,落水管至於亭子腳柱子內,最後一隻楹仔置放於其上,使得該處的濕度較高,亦造成亭子腳屋面構造劣化的因素。穹頂的天溝,則是因為主要屋面損壞後,原來豎砌的磚比較不容易受到保護,進而有局部脫落的情形。

title

3. 修繕方案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作者繪製
圖43:屋瓦天溝設計圖
  設計上以不銹鋼板包覆天溝本身,再新增落水管內側排水,而穹頂天溝部分則未處理。經過工務會議討論後,因擔心電蝕反應將不銹鋼改採銅製,原來陶製落水管及銜接水道部分以汙工填補。       穹頂內側輒以汙工處理不作任何的填補。

title

4. 執行情形

因原天溝整體風化嚴重,故於 9 月 20 日開始出粉,而後試水確定排水狀況後,在 10 月 20 日開始鋪設銅板,銅板部分以扣接方式銜接,與構造體則以銅吊子固定。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0年9月拍攝
圖44:天溝初粉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0年9月由作者拍攝
圖45:天溝試水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0年拍攝
圖46:銅板扣接
段落敘述相關的圖示說明:2021拍攝
圖47:天溝完成